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开放平台 是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同支持的科研项目。该平台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建设号召,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萍教授牵头,汇聚学界历史地理信息建设学者,共同研制开发。
目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历史学、考古学等方法,针对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民族、经济、交通、文化等要素进行空间定位,重点针对汉、唐、明、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起、发展和逐渐衰落,结合相应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信息及遥感影像数据等资料,利用GIS技术,构建2000年丝绸之路沿线时空数据库。运用网络技术及WebGIS技术,建立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平台,重构2000年历史跨度的丝绸之路沿线地理环境,模拟其变迁过程。针对古丝绸之路沿线人文发展等要素,对影响其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社会变迁过程提供一个基础的、可视化的网络综合历史地理信息平台。
研究空间界定: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针对今天所谓陆上丝绸之路所联系的经济带为基本范围搭建系统平台。这一地带大抵指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及其所幅射的范围,也被称为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之路,偶有涉及草原丝绸之路。
研究时间界定: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丝绸之路的形成最晚应不晚于公元前5世纪。但今天我们仍以公元前5 世纪的阿尔泰墓葬、德国斯图加特的霍杜夫、新疆阿拉沟等地出土、发现的大量中国丝织品、漆器、铜镜等商品,作为丝绸之路存在的确信证据。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繁盛期,元朝的亚欧陆路交通形成一次高潮,明朝海上丝绸之路颇为发达,但运输茶叶、大黄等商品的路线,仍使用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清王朝与哈萨克等地贸易亦非常丰富。结合今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本平台的开发数据定位于长时段历时性研究基础之上,建立包括考古时期至民国以来2000年时长的地理信息系统,主体部分以两汉至明清为主。将丝绸之路作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记录进行探讨,希望揭示它的兴衰起伏及其内在因素。